白酒行业正被一股前所未有的焦虑笼罩。年轻消费者加速流失,健康理念日益成为主流,传统宴饮场景不断收缩,市场的基本面正在剧烈动摇。面对这场深刻的消费代际变迁,行业的反应直接而集中:扎推出低度产品,试图以更低的酒精度吸引新一代。更有行业协会拟调整标准,将≥25度酒统称为“高度酒”,似乎为这场“降度运动”提供了官方背书。
但一个问题随之浮出水面:低度化,真的是白酒破局的终极答案吗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为何同样属于高度酒的日本威士忌“山崎”,却能以45度甚至更高的酒精度风靡全球,成为无数品饮者追捧的对象?
反观当前中国白酒行业的低度化浪潮,许多品牌却似乎走入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误区:不是在增加价值,而是在稀释价值。其最突出的表现,便是价值主张的空洞与苍白。
绝大多数品牌在推广低度产品时,传递的核心信息高度趋同,几乎无一例外地聚焦于“低度=顺口=易饮=健康”这一单薄逻辑链。这确实击中了部分消费者追求轻松饮酒、减少负担的表层需求,但它是一个极其脆弱且极易被模仿的卖点。任何品牌都可以宣称自己的酒更顺口、更易饮,最终难免沦为参数和口感的机械对比,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纯粹功能性的诉求,完全缺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支撑。它回答了“酒怎么样”的问题,却没有回答“我为什么要选择你”以及“这杯酒代表了我是什么样的人”这两个更关键的问题。
当一个品牌无法超越物理属性,与消费者的情感、身份或生活方式建立联结时,它提供的就不是一种“价值”,而仅仅是一种“效用”。效用极易被替代,而价值才能深入人心。
因此,本应成为品牌突破口的低度化,在许多案例中,反而演变成一场“价值降维”的竞赛:酒精度降下去了,但品牌的故事、格调与精神高度,也一同滑落了。
如果说价值主张的空洞是战略层面的迷失,那么体验的同质化则是产品层面最直接的体现。当前市场的低度白酒产品,正陷入一种“风味趋同”的尴尬局面,几乎所有品牌都在追逐“甜、柔、淡”的口感风格。
这固然是为了迎合大众市场对“顺口易饮”的初级理解,但结果却是牺牲了白酒最宝贵的资产:基于产区、风土和独特工艺的鲜明个性。消费者品尝到的,不再是某一片土地、某一种技艺的独特表达,而是工业化调配出的、趋于一致的“低度风味”。喝A品牌的低度酒与喝B品牌的低度酒,体验不到本质的区别;它们之间只剩下品牌名称和包装图形的差异,内核却惊人地相似。
这种趋同,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力的匮乏和对消费者的不信任。它默认消费者无法欣赏更复杂、更有层次的风味,也无力承载更深厚的文化表达。最终,所有品牌拥挤在同一个“甜柔淡”的狭窄赛道里,通过价格战和渠道战进行内耗,无法建立起真正的品牌壁垒。当产品失去让人铭记的独特印记时,品牌本身也就失去了定价的勇气和溢价的基础,彻底沦为可被随时替换的“标准件”。
当前白酒低度化面临的一个战略性困境,是其模糊的赛道定位所引发的激烈跨界竞争。当白酒品牌将酒精度降至30度甚至更低,并试图进入“休闲轻饮”、“朋友小聚”等场景时,它们实际上已经主动离开了传统的白酒安全区,闯入了一个由啤酒、葡萄酒、预调鸡尾酒等成熟品类所主导的红海市场。在这一赛道中,低度白酒的优势并不明显,劣势却被放大。
先说风味体验。啤酒的清爽、葡萄酒的优雅、预调酒的多口味,均精准对应“轻松愉悦”的消费预期。而低度白酒即便降度,其风味基质仍带有粮香、曲香等传统印记,口感更浓烈,饮用方式也更依赖小杯慢酌,与年轻人追求的“即时清爽”“简单易饮”存在天然隔阂。
其次说场景适配。啤酒与烧烤、足球、酒吧文化深度绑定;预调酒代表潮流、多元和女性友好;葡萄酒则自带休闲精致感。反观低度白酒,其场景构建仍显模糊,既不够“传统”到彰显文化,又不够“轻松”到融入日常,陷入认知上的尴尬境地。
最后是消费者消费心智。在休闲饮酒市场,消费者已有成熟且稳固的品牌选择。低度白酒作为一个后来者,缺乏清晰的消费理由来说明“为什么选白酒而不选啤酒或预调酒”。若没有颠覆性的体验创新或情感连接,很容易沦为场景中的“替补”选项。
因此,很多低度白酒产品不仅未能开辟蓝海,反而被迫与众多低度酒饮强敌正面竞争。在没有构建起足够差异化价值的前提下,仅凭“我是白酒,但我度数低”这一点,很难撼动已被瓜分殆尽的市场格局。低度化若只想做“更淡的白酒”,而不思考如何成为“更好的高度酒”,终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。
当前白酒企业在低度化进程中,正面临一个普遍性的挑战:在技术层面实现降度已相对成熟,但在价值层面实现增值仍探索艰难。许多企业虽积极推出低度产品,并努力尝试品牌焕新,却尚未系统性地完成从“降度”到“增值”的跨越。
价值主张上,虽有创新意愿,但“低度=顺口=健康”的单一诉求仍占主流,独特精神内涵尚未充分建立;产品体验上,风味仍多趋于“甜柔淡”,基于产区与工艺的个性表达不足,辨识度有限;赛道选择上,部分低度产品作为原有产品线的补充,被动进入休闲轻饮市场,与啤酒、预调酒等品类正面竞争,却未形成足够差异化的消费理由。
这些挑战可能导致一种风险:若低度产品仅作为价格导向的补充品,未能构建独特的价值体系,其市场地位可能被局限在“轻度尝鲜”范畴,难以突破价值天花板,甚至可能稀释主品牌价值。
既然降度易、增值难,那么白酒行业究竟该如何实现真正的价值突破?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个并非以“低度”取胜,却成功征服全球市场的烈酒品牌——日本山崎威士忌中找到答案。
山崎的成功,绝非源于对度数的妥协,而是一场始于美学的价值革命。它深刻意识到,一款顶级烈酒不仅要满足口腹之欲,更应成为一种审美符号,承载消费者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向往。
在视觉层面,山崎的瓶身设计摒弃了西方威士忌常见的繁复与厚重,代之以极简、挺拔的线条和温润的材质,透露出一种东方禅意的静谧与高级感,让人第一眼就能感知其与众不同。更进一步,其位于日本京都的山崎蒸馏所,被打造得如同一座隐于山林的美术馆,游客在其中感受到的不是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,而是一种围绕酒展开的艺术沉浸与文化朝圣。
最为精妙的,是对水楢桶(Mizunara)这一材质的极致强调。水楢桶带来的不仅是檀香、沉香等独特的“东方韵味”,更被赋予了一种文化上的稀缺性与神秘感。它成了一个强大的视觉与文化符号,持续向消费者传递着:这瓶酒,源自东方独特的自然与匠艺。
因此,山崎所完成的,是从“功能性饮品”到“美学艺术品”的跃迁。它卖的远不止是酒精饮料,更是一件可以陈列、欣赏、彰显品味的艺术藏品,以及一种拥有它即等同于拥有高级审美力的身份认同。美学,成为了山崎价值升维的第一块,也是最直观的基石。
如果说美学是山崎吸引目光的第一缕光芒,那么其精心构建的文化叙事,才是让品牌真正扎根于消费者心智的深厚土壤。
山崎并没有将自己定位为又一款“优秀的威士忌”,而是致力于成为一款“源自东方的、具有独特哲学与生活美学的艺术杰作”。它成功地超越了产品本身,讲述了一个西方威士忌无法复制的文化故事。
这一叙事体系的基础,首先是一个动人的梦想,三得利创始人鸟井信治郎先生“想做一款适合东方人膳食的威士忌”的初心。这不仅仅是一句宣传口号,更将一个品牌的诞生与东方人的饮食文化、生活方式乃至味觉审美深深地绑定在一起,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东方身份。
在此基础上,山崎极致地强调其“百年匠人精神”。这并非空泛的概念,而是通过一代代酿酒师的故事、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,变得可知可感。这种对“时间”与“专注”的敬畏,轻易地引发了消费者在情感上的敬重与共鸣。
更进一步,山崎将“水”与“风土”提升至故事的核心地位。它精心讲述着“山崎之水”,天王山麓的清澈泉水和京都盆地独特雾霾气候如何共同作用,孕育出酒液细腻柔和的风味。这巧妙地借鉴了葡萄酒的叙事体系,却赋予了其十足的东方意境,将产品与一方水土的自然灵性紧密相连,使每一滴酒都仿佛承载着京都的山水与四季。
最终,山崎通过这些层层递进的文化要素,构建了一个浑然一体、深厚自洽的东方文化叙事体系。它让消费者品味的不仅是一种酒,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、一种对东方哲思的认同。正是这种无法被复制的文化价值,成为了山崎实现价值升维、征服全球市场的核心动力。
山崎最为人称道的策略之一,是将“时间”转化为可感知、可珍藏的价值载体。它没有陷入快速消费的循环,而是选择成为时光的守护者与呈现者,成功赋予产品以稀缺性和投资属性。
“年份”在山崎体系中远不仅是一个数字标签,而是其价值系统的核心支点。从12年、18年直至25年甚至更高,每一个年份都意味着更漫长的陈酿等待与更极致的风味锤炼。年份成为“时光沉淀”最直观的视觉化证明,直接关联到品质的高低与数量的稀缺,时间越久,价值越高。
这种对时间的极致尊重,使得山崎彻底跳出了日本传统酒类的快消逻辑。它不再仅仅是一种饮用品,而成为一种“可以喝的艺术资产”,甚至具备明显的金融属性。收藏者购买山崎,不仅为品尝,也为投资;不仅为当下,也为未来。在二级市场,特定年份的山崎价格持续走高,成为硬通货般的价值存储工具,进一步强化了品牌的高端形象和市场渴望。
于是,山崎通过聚焦时间、放大稀缺,完成了其价值构建的最后一环。它将产品从即时性的消耗品,升维为一件值得等待、收藏与传承的时代作品。时间,成为山崎最奢侈的原料,也是最动人的品牌故事。
山崎的成功绝非偶然,而是一场系统性的价值升维。其背后的逻辑可凝练为这样一个价值公式:
“极致美学”赋予了其超越饮用的艺术身份,“独特文化叙事”构建了无法复制的东方精神领地,而“时间稀缺性”则彻底将其从快消品赛道跃升为可收藏、可投资的资产。这一切都建立在“卓越品质”这一基石之上,并以乘数效应放大其整体价值。
尤为值得深思的是,在这一价值体系中,山崎较高的酒精度数(通常为43度及以上),不再是一种需要回避的“负担”,反而成为其产品特质的有力证明,它象征着风味的浓郁、层次的丰富与值得耐心品味的深刻内涵。高度数,在这里不再是距离感的来源,而成了高品质和慢体验的价值承诺。
山崎因而揭示了一个关键启示:消费者所追求的,从来不是单纯的“低度”或“高度”,而是产品背后完整的、打动人心的价值感。中国白酒的破局之路,或正藏于这一启示之中。
实现低度化下价值升维的首要路径,在于跳出“低度”本身的物理属性争论,回归中国白酒最根本的价值源泉——风土。
中国幅员辽阔,不同产区的地理环境、气候水文与微生物群落丰富多样,这为构建低度白酒的独特味觉叙事提供了天然基础。企业应当深度挖掘并讲述这些“中式风土”故事,为低度产品注入无可替代的产地灵魂。品牌可探索特定产区的微气候与酒体风格之间的关联。例如:
是否产区昼夜温差大、酿造环境特殊,可使低度酒仍保有层次丰富的口感?是否河谷湿地特有的微生物群,能为酒体带来更柔和的甘甜与回甘?如何利用陶坛、藤条、竹篓等中国传统储存容器,创新陈酿工艺,赋予低度酒更具东方美学特征的风味轮廓?
通过这些探索,低度白酒不再仅是“降度”的产物,而是成为自然风土与人文技艺共同作用下的风味结晶。它们能够有效区隔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啤酒、预调酒,建立起基于东方农耕文明与地域风物的味觉话语体系。
一款名为“XX品牌·江南雅韵28度”的低度白酒,可不强调“醉得慢”,转而讲述江南温润气候、优质水源与特有酒曲如何共同作用,历经陶坛陈藏,最终形成酒体中独特的“清甜花香”与“柔和余韵”。它不仅仅是一杯酒,更是一段可品的江南风土之旅。
唯有将产品的价值锚点从“度数”转向“风土”,低度白酒才能真正摆脱同质化竞争,在中国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语境中,完成其价值升维的关键一跃。
低度白酒价值破局的第二条路径,在于彻底摆脱传统酒桌文化的束缚,主动融入并塑造新一代消费者所向往的“新中式生活”方式。品牌不应仅满足于成为酒水供应商,而应努力成为这种生活美学的倡导者与场景构建者,通过重新定义“饮酒之境”来实现价值跃迁。比如,品牌可有意识地将低度白酒植入以下新兴生活场景之中:
闲适社交。如围炉煮茶、庭院小聚、咖啡馆畅谈,强调低度酒作为轻松交流的媒介;
自然疗愈。如露营观星、山野漫步、午后独处,突出其与自然相融的放松与治愈感;
文化体验。如艺术展览开幕、手作工坊、独立书店阅读夜,绑定人文审美与创意生活;
身心平衡。如瑜伽课后、冥想间歇、睡前小酌,传递悦己与内在安宁的价值主张。
通过这些场景的深度绑定,低度白酒不再被动适应市场,而是主动参与并定义一种全新的饮酒文化——更轻盈、更自在、更具审美趣味。品牌需要从产品设计、内容传播到线验,全方位营造这种场景的沉浸感与仪式感,让消费者在特定情境中自然联想到低度白酒,并视其为高品质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一款针对都市女性的低度白酒“杏花微醺”,可不局限于商超渠道,而是出现在精品茶舍、花艺工作室或女性社群活动中。品牌可联合中式茶点师、香道传承人与花艺艺术家,共同打造“四时闲饮”沉浸式体验课——春日配梅子与绿茶酥,夏日佐荷花与冷泡茶。饮酒不再是目的,而是融入中式美学的生活方式实践。
当低度白酒成功嵌入“新中式生活”的日常图景,它便从一种可替代的酒精饮料,升维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情感体验与文化符号。场景,成为新价值的最佳载体。
低度白酒实现价值升维的第三条路径,在于大胆运用“稀缺性”与“艺术性”两大杠杆,彻底打破“低度即轻奢”“低度无收藏”的传统认知,主动进军高端市场,提升品牌价值天花板。品牌可尝试打造以下高端产品线:
限量艺术联名款。与知名艺术家、设计师或文化IP合作,从酒瓶设计、包装材质到视觉传达全面注入艺术基因,使产品成为可收藏的艺术品。
低度年份陈酿款。推出基于特殊工艺的陈年低度酒,如“八年陈酿低度精华”、“陶坛慢养十载”等,强调低度酒同样历经时光打磨,具备风味复杂度与收藏价值。
主题限定系列。结合节气、非遗、名作等文化主题,推出限量发售系列,营造稀缺感和文化仪式感。
关键在于,通过这些产品向市场传递一个颠覆性的价值主张,低度酒并非简单勾调降度的快消品,而是更需要技艺沉淀、时间积累与文化赋能的精品。它的价值不仅在于饮用体验,更在于其艺术鉴赏、文化传承与投资收藏的多元属性。
品牌“宋韵·轻藏”可携手当代水墨艺术家,推出“山海十年·低度原浆”限量系列。酒液经特殊低温陈酿工艺十年储存,酒精度仅38度,风味却醇厚丰润。
每一支酒瓶均为艺术家手绘釉下彩瓷瓶,配以收藏编号及艺术证书,全球仅限量发行2025支。产品不再出现于普通货架,而是通过艺术画廊、拍卖预展与高定会员渠道发售。
通过赋予低度白酒以艺术品的身份与稀缺品的属性,品牌能够有效使低度酒进入更高维的价值区间。这不仅提升了单款产品的溢价能力,更全面拉升了品牌形象,为行业开辟出一条“低度高端化”的全新路径。
中国白酒低度化的真正破局之路,在于重新定义价值创造的模式。这一新模式可总结为如下公式:
(独特中式风土 + 新中式生活方式 + 艺术与稀缺性)X 低度舒适体验 = 新一代白酒的价值标杆
“独特中式风土”奠定了产品的味觉差异性和文化根源性,“新中式生活方式”赋予了品牌场景意义和情感共鸣,“艺术与稀缺性”则打开了价值天花板和溢价空间。而这一切,都需建立在“低度舒适体验”这一基础之上,它并非价值的全部,却是实现广泛接受的必要条件。三者相互赋能,在舒适的体验上实现乘数效应,共同构建出低度白酒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。
这篇文章一再揭示的核心观点是:度数高低仅仅是产品的物理属性,而消费者为之买单的,从来是产品所带来的整体“价值感”。山崎的成功正在于此,它并未纠缠于酒精度数字,而是精准捕捉了全球消费者对工业化产品的厌倦、对独特文化体验的渴望、对时间价值的尊重,并通过美学、文化和稀缺性,交付了超越预期的价值体验。
对中国白酒而言,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如何“降度”,而在于如何“增值”。这要求企业彻底放下对度数的执念,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创造逻辑,深入洞察新一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、审美偏好和生活主张,用做文化、做艺术的心态去打磨产品,用长期主义的战略去培育市场、传递价值。
低度化不应是一场被动的防守,而应是一次主动的价值跃迁。当中国白酒不再一味追问“酒精度多少才合适”,而是持续思考“我们为何举杯”时,一条更宽广的道路自然会展现。届时,我们期待的或许不再只是一款成功的低度产品,而是一个真正能走向世界、引领东方的“中国山崎”。
云酒头条《争鸣》栏目,旨在营造百家争鸣之氛围,呈现酒业研究者关于品牌、营销、市场、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,长期欢迎各方来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