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信体育(dxsports)是全球最大的在线综合性娱乐平台[永久网址:363050.com]德信体育每天为您提供近千场精彩体育赛事。包括德信、德信棋牌、德信彩票、德信电竞、德信、德信电子、全球各地赛事、动画直播、视频直播等服务。德信体育,德信娱乐,德信官方网站,德信德州,德信体育网址,德信体育app,德信体育平台,德信体育注册链接,德信扑克,欢迎注册体验!今年5月,在贵州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和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舞台上,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(以下简称“贵州水职院”)的选手们分别揽获8金6银5铜14项优胜奖和一等奖15个、二等奖9个、三等奖11个共计68个奖项,在水处理技术、可再生能源、花艺等多个赛项中名列前茅。这一成绩不仅是选手们日夜奋战的见证,更是学院深耕职业教育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缩影。近日,走进这所高职院校,探寻其以“岗课赛证融通”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育人实践路径。
“我们利用课余时间,连续三个月不停地反复训练。”回忆起备赛历程,花艺赛项选手杨国进的话语中透着坚韧。在贵州水职院,学院秉持“职业教育看竞赛”的理念,以技能竞赛为突破口,推动教学构建起全方位备赛体系,从“理论考核+实操比拼+综合素养评估”的层层选拔,到问题“拉条挂账式”的资源保障,再到企业工程师深度参与的实战化训练,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学院对技能培养的匠心。
可再生能源赛项指导教师张友红介绍,选手任江鑫针对“设备线路虚接”这一技术难题,每周重复训练至少20遍,以“2个训练小周期”攻克关键工艺。水处理技术赛项选手陈桂青在泵站系统维护环节遭遇突发故障时,凭借备赛时积累的“逐项排查法”经验,在最后时刻完成任务——这些赛场应变能力,源于学院“产教融合基地即训练场地”的创新改革。学院与“万家灯火”等企业共建的5个省级技能竞赛基地,让选手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锤炼技能,实现“训练即实战”。
“我们始终将技能大赛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‘试金石’。”贵州水职院教务处处长唐云岭表示,学院通过校级、省级赛事的层层选拔,形成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训”的良性机制。如今,已确定的8支省赛获奖队伍已进入国赛集训,陈桂青每天一放学就一头扎进水处理技术集训基地,认真排查故障,杨国进一到晚上就来到花艺实训室,认真打磨作品,他们正以更严苛的训练备战9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。
“98.48%的毕业生获高级工证书,4078名学生在2024年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认证。”这组数据背后,是贵州水职院以“双证融通”破解职业教育“类型教育”定位难题的探索。院长程晓慧介绍,学院自2021年成为贵州省“双证书”行动首批试点院校以来,构建了覆盖83个工种的认定体系,将岗位需求、课程体系、技能竞赛与职业证书深度融合。
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《课证融通对标表》中,高级工职业技能要求被分解为《电工技术》《单片机应用》等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,实现“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点对点匹配”。这种“模块化+项目化”教学改革已覆盖学院500余门课程,34门优质课程上线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。“我们建立‘过程性评价+结果性评价’双轨考核机制,学生不仅要学理论,更要过实操关。”程晓慧强调,正是这种“硬标准”,让学院连续三年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,2024年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2金1银6铜。
走进学院国匠馆水处理技术集训基地,学生在泵站机组前进行的实训场景,与企业车间无异,这种“把课堂搬进工厂”的模式,正是“岗课赛证”体系的落地实践。学院将大赛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,如参照花艺赛项世界技能大赛出题模式,学生在现场设计课程中,主动将环境主题与民族元素相融合;可再生能源赛项的学生将企业电力设备作为训练器材,助力实现“学成即上岗”的无缝衔接。
在贵州水职院万家灯火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,一台台运转的设备不仅创造着2976.6万元的年产值,更成为学生在“生产中学习”,迈向职业理想的成长阶梯。
作为全国智慧水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单位,学院联合35家单位构建“政行企校”四方联动机制,联合67家单位组建省级清洁电力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,联合23家单位成立贵州省智慧水务市域产教融合体,积极参与全国环境监测与综合治理、数字建造等2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,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“地理近距离”和“需求同步性”。
“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讲授智能电网相关知识,教师参与赤水河生态修复项目。”这种双向流动机制,让学院与美和易思、万家灯火等企业共建的数字智能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充满活力。25个专业开展订单班培养,校政企共建的“风光水储”一体化低碳实训基地年发电量超43万度,既服务“双碳”目标,又为培养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所。
针对产教融合“落地难”问题,学院牵头构建的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评价指标体系》通过省级验收,从合作深度、资源整合、资金投入等10个维度设置“硬指标”,推动校企合作从“松散型”向“紧密型”转变。未来,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建成后可同时容纳2000名学生实习实训,真正实现“校中厂”与“厂中校”的有机融合。
“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,关键在教师。”学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陈明道出学院师资建设的核心理念。学院推行“双岗互聘、双向考评、双能培育”机制,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,同时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。电力工程系教师参与赤水河生态修复项目,企业工程师则走进课堂讲授前沿技术,这种“跨界流动”让师资队伍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。
在考核层面,学院将企业实践时长、技术创新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,同时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培训。国家级“双师型”教师培训基地、水利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及5个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成,为教师成长提供“双引擎”。2025年,学院获贵州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3项,王太广教授入选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对象,彰显师资建设成效。
学院教师简恺曾是学院的学生,他以学生身份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金奖,学院以高技能人才将其留校任教,这种“技能成才—反哺育人”的典型,成为学院“双师型”队伍建设的生动注脚。如今,学院“双师型”教师既是课堂上的授业者,也是企业里的技术骨干。
“2024年,贵州水职院为贵州水利、电力行业输送4000余名高级技工人才。”这组数据彰显了贵州水职院的区域服务能力。学院参与赤水河生态修复、水污染治理等10余个省级项目,科研成果转化产值超千万元。
“职业教育必须与区域产业同频共振。”学院党委书记杨志宏表示,未来学院将深化“岗课赛证”融通,拓展产教融合广度,计划三年内建成5个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基地,大力培养“双师型”教学名师,随着国赛队伍出征在即,贵州水职院正以“技能育人”的实干精神,为贵州“六大产业”升级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职教力量。
从省赛68枚奖牌到国赛备战的号角,从“岗课赛证”体系到产教融合共同体,贵州水职院的创新实践印证着:职业教育只有紧扣产业需求、深化改革创新,才能成为人才成长的“立交桥”、产业升级的“助推器”。(龙毅)